如果说第一、二期的心理讲座理论性很强,那么3月11号,在报告厅C进行的心理协会第三期讲座则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学生“自我”的心理特点,由青春天地辅导员华庭玉老师带领大家进入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世界。
为了活跃气氛,华老师以小游戏的形式作为开场,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为开展后面的活动作了铺垫,同时也引导出了我们今日主题——情绪。
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并能以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体验。在心理学上,情绪分为“喜”“怒”“哀”“惧”。这几个字眼可真是掌握了我们生活中的千姿百态。我们通过一个成语来代表在一个时间段的情绪就不难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是被抓在这么一个小空间里的。而这个小空间竟然只有这四个字眼。“心花怒放、兴高采烈”——喜;“拍案而起、义愤填膺”——怒;“万念俱灰、如丧考妣”——哀;“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当然就是惧了。在生活中呢?我们是否也总是以这几些词来表现呢?答案是NO。我们用最简单也最难理解程度的词语,比如说开心、难过等等。
在“我的情感故事”小环节中,请部分同学讲述了他们“最开心的事”、“最生气的事”、“最难过的事”、“最害怕的事”。气氛在此时,达到了高潮。被请出来的同学也不拘小节,大大方方的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他的意思。欢声笑语中,开始了另一段体验之旅。
“清早起来,去上学,昨天晚上花了好多心思刚做好一个军舰模型,满心欢喜走在路上,突然看见五十块钱,于是把模型放在路边长椅上去捡钱,没想到,突然从身后走来一个人,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把模型坐破……”如果是你,当时会有什么样子的想法呢。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有的说“那我要哭了...”有的说“算了,我回家重做一个吧。”~~~~可是。事情往往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一般“那个不小心的人是个盲人”。这下子,全场静了。
通过这个小案例也引导出了ABC理论。就是指理论引发情绪体验不是事件本身,是人的信念系统,是你对这件事情的解释。针对我们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华老师给出了不责备、不逃避、不遗忘、不委曲求全的四原则,有效交往的三步曲,还有调节情绪办法。
最后在我们的放松疗法中,我们结束了本次活动。在理论中给予体验的新型讲座可真是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