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机电系 >> 正文
《觅渡》观后感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202353团支部 | 日期:2024年1月10日 | 浏览2419 次]

回望二十世纪前的中国,内忧外患,国运不济,而就是这样的中国,却仍有无数有志青年,一场巴黎和会,彻底唤醒了中国的青年,其中,常州三杰的故事也在那时开始了。

“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是翟秋白与张太雷幼时在觅渡桥上所提出的问题,而后不久,翟秋白便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道大坎——家道中落,母亲自杀之后,翟秋白便多地辗转来到北京求学:年轻的徐秋白有着自己对于国家兴衰的一段看法,于是他加入了少年中国会。他在北京的机遇远不止如此,在这里,他与幼时的挚友张太雷重逢了,而且他还带来了年轻的徐秋白最需要的东西——马克思列宁主义,影片中他是这么阐述它对于中国的价值的“只有走十月革命的路,才能真正的救中国,俄国的十月革命,让西方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国度,它正欣欣向荣。”这给了徐秋白莫大的激励与启发

这之后,因为工作原因,两个发小,又在莫斯科重聚,两人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奔走,去参加各种会议,同时,张太雷做了徐秋白的入党介绍人,二人互相勉励,奋勇拼搏的精神,也让荧幕前的我们动容

在后来的常州三杰同桌饮酒,徐秋白与张芝华喜结连理,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隐藏在阴影里的敌人终于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以破裂告终。

镜头一转,只不过是徐秋白先生对于往昔岁月的回首遥望,而现在的他,不过是一个被软禁的阶下囚,他现在已与普通人一样,他笔下写出的字的文字的力量,在这里发挥不出任何作用,《多余的话》是他最后的作品。他的铮铮铁骨留给了看守他的军官,把温柔留给了狱中的无关人士。

坚韧不拔的徐先生走上了刑场,他迈着大步高唱国际歌,面对死亡,他毫不畏惧,脸上的神色坦然从容。指一声脆响就带走了一代伟人的生命。他倒在花海之中,花儿簇拥着他张开双臂,面容恬静。

今天的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拼死夺来的。我们应勿忘国耻,缅怀先烈。

image.png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