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交通系 >> 正文
听文物讲历史——《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读后感
[来源:交通工程系 | 作者(文/图):1971班 祁伟伦 | 日期:2023年2月14日 | 浏览4195 次]

说到历史,我们总习惯于史料中获取信息,但是《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告诉我们文字记载的只是半部历史,另外半部让文物告诉你。所谓文物,其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为何我们去博物馆只是走马观花,只是观其表却未解其内涵,没有真正接收到历史赋予文物的定义?

在书中,作者张经纬跳出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套路,用文物背后的信息为我们拼接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用开放的多学科视角刷新我们的固有认知,串联起一条简明新颖的中国史脉络。

在他的笔下,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再沉默,而是随着我们头脑中铺设的知识脉络而活跃起来,伴随我们一同探索古代中国的奇妙世界:可以通过玉器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借助青铜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从东汉时期的壁画中解开鲜卑族崛起的秘密,从唐代的茶叶与瓷器故事中发现“茶马古道”的踪迹……

就拿青铜器来说吧。我们一般只知道它是商周文明的标志,很少人知晓刻在它表面的文字叫“金文”,是时人为记录某一具体事件而作,给我们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如西周早期的利簋上就刻了一段文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早岁,定破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间,阜赐有吏利金,用作壇公宝尊彝。该铭文明确提到了武王征商,甚至指出具体时间是在甲子日,当天清晨岁星(即木星)当空。此外,铭文还指出,仅仅一日之内,武王就取得了征商关键战役的最终胜利。作为几乎堪称现场报道式的史官记录,以上信息的真实性显而易见,这对于我们了解武王征商这一重大事件具有无与伦比的珍贵价值。

又如魏晋是中国许多艺术的发源时期,文学上有曹氏父子的“建安风骨”,陆氏兄弟的辞赋;绘画上有顾恺之、张僧繇等“六朝四大家”。对于书法,魏晋更是开创纪元、名家辈出的鼎盛时期。在王羲之书法作品中,《兰亭序》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原来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历史的外衣需要我们一件件去剥开。下一次再去博物馆看展览时,除了欣赏、赞叹文物的外在美,我们也要学着倾听它的诉说,抽丝剥茧学习历史与文化,积蓄更丰富的知识来一场穿越时空的交流。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国家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通过这本书,让我再一次认识了中国的文物和历史文化,也更加热爱中国历史和文化。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