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试问你有多久没有去过一家残破不堪的路边摊了? 行走在越来越繁华的城市,光彩夺目的城市街道上,满满当当,都是些华丽光鲜的餐厅,亦或小吃。不禁忆起儿时和父母间去的那家面馆。
说“馆”亦是过夸于其了。不过是十来个平方的地方,包括着烧洗的地方,可能难以想象,顾客是在哪里吃的。里面紧紧揍凑也不过摆了四张桌子,凳子全是旧木凳或者就是些塑料凳,实在没位置,顾客会选择勉强提几张塑料凳在外面露天坐下,同样不亦乐乎。主人便聪明地在外头摆起了桌子。残破不堪, 小的可怜,是什么吸引着这么多的顾客,为何会选择这一陈旧的老店?数年后的现在,再一次光临这座老店,依旧满满的人。感觉桌子未变,碗也未变,就是屋内多了一台空调,这些年物价风一般地上涨,而老店里的面价格相差却不大,大面馆里量少的可怜而这里满满一碗,然价格却仅是大面馆的三分之一。多年以来,不曾改变的好味道,好质感,每日熬制的新鲜汤料熟味吸人,韧劲十足的面条百吃不腻,很多的顾客都是每日的常客,数年来,从未厌过口味。
不变的是味道。打理老店的依然是那一家子,老人已有七八十的样子,每天坐着包馄饨,略年轻的也有五六十了。数年前那干净油亮的面容已布满了沧桑的褐皱,密密麻麻的是银色的发丝。因为老店是在房子的一楼外院的基础上建起,总有一种家的感觉。家里没人的时候,时常会步行去这家老店。偶尔担心起来,岁月不绕人,倘若有一天,这些老人们一个个陆续离开了,这些味道又如何流传,我打趣说着:“毕业了来学艺成吗?”他们总是乐呵呵地说到当然成,这么多年的面吃来没有哪家大面馆能比得上这里。或许,这味道实是一种文化一种品质,正如五开岭《乡下人去哪儿了》中那种纯朴执一的精神,一次,我问道:“为什么生意这么好,这么多年不考虑把小店做大呢”老人说:“想啊,可是这投资风险担不起呀,年纪大了,不想折腾了,店小这点人手才够,味道才能把得住,开大面馆顾客多了,来不及,味道把持不住,良心过不去呀。
不变的是品质。这面的味道只有常州老一辈的老爷爷老奶奶才懂窍门,我想机械永远比不过人手,很久以后,希望还有更多人能品尝到这老店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