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机电系 >> 正文
心怀阳光 坦荡为人——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1853 李丞焓 | 日期:2018年12月17日 | 浏览6665 次]

语文课上,赵老师推荐了大家一本书——《追风筝的人》。当老师把故事梗概介绍完后,我对这个发生在阿富汗的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并且在看完第一章后一发不可收拾。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小说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风筝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至少有着希望,它是阿米尔被父亲赞赏的希望,是哈桑守护友情的希望,是索拉博眼中的闪光。哈桑是擅长追风筝的,一直追逐着生命中的希望——阿米尔。阿米尔更擅长斗风筝,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赏,操纵着手中的线,借助哈桑的帮助赢得了比赛的同时却丢失了自己童年最难得的心性。

故事中,阿米尔即使离开了家乡多年,却一直记得当年那个追风筝的自己。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比较直观深刻: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究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巷子。”

那个荒芜的巷子藏着的是主人公内心关于人性的恐惧和愧疚。

故事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抽丝剥笋的给我们展示了更多的巧合和轮回。

拉辛汗让阿米尔寻找的那个男孩索拉博竟然是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是哈桑生命的延续,保护、照顾好索拉博,才是阿米尔的终极救赎。阿米尔犯了太多错误,太大的错误。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为时已晚,善良、忠诚的哈桑没能见他最后一面,只留下聪明的儿子索拉博。索拉博小小年纪,却受了比他父亲更沉重的罪;但他也在阿米尔危难时刻,救了阿米尔一命。他很忧郁,不知道自己是否罪孽深重,也不知道在美国明天是什么样子。还好,自杀没有成功,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和心灵的创伤后,索拉博终于被拉辛汗带回美国,开始了新生。阿米尔少爷也终于得以完成自我的人性救赎。

合上书,我感概万千。“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我不禁思量哈桑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或许是一种我无法理解更无法揣测的境界,也或许只是因为他深爱所看重的一切——阿米尔。我找到赵老师交流阅读感受,老师问我:你认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呢?为什么阿米尔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巷子?

想到阿米尔内心的恐惧和愧疚,我醍醐灌顶。从这本书中,我悟出来,人性的最大闪光点是敢于面对人性的阴暗,并且自我救赎的勇气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小时候,由于懵懂无知,少不更事,内向胆怯,自私狂妄,我们会像阿米尔一样,犯下许多错误,或大或小。有一句话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这句话,只能说对了一半。因为如果我们勇敢一点,从小就是勇敢的孩子,敢作敢当的孩子,就会少犯很多错误,也会少很多悲剧。而如果,当时的我们没有做到那么勇敢,也不要就此放弃,自我救赎永远都不会太晚,只要我们不放弃自我人性的光辉。

愿我们都能勇敢地面对自己,坦荡地走好漫长的一生。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