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误会,如刘少奇所说:“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是没有的,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我们应该受得起误会,在任何时候都不牵入无原则的斗争,同时也应该警惕,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在遇到矛盾的同时换位思考,就能化隔阂为理解,化分裂为团结。
我国有一部古书叫《抱朴子》,它指出整治自身修养品性,不要因小的利益不会而斤斤计较,律己宽人从小事做起。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语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鉴言,早在古代就有许多律己宽人的事例。例如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蔺相如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最终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宽容、理解是一个人的美德,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遇到矛盾,我们要冷静,心中有他人,多为别人想想,不能只顾一己私利。
希望同学们能把在德育一刻钟上的感悟,付诸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