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多少少的文化底蕴在我们脚下蔓延。每个地方都有它独有的风景建筑,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在这十几年不经意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次就去探寻常州的文化探源。
据《武进掌故》记载,前后北岸明末清初时称为顾塘尖。其南面临顾塘河,顾塘河又称市河,也叫后河。其北面临白云溪河,其西呈尖端状,是顾塘河与白云溪的连接处,其东与县学街接壤,形成三面环水,一面着陆,呈半岛状的尖。尖的西南端有一顶石桥叫顾塘桥,斜跨在顾塘河上,当年除了东面的县学街外,这顶桥是人们出入半岛的主要通道。道光《武阳合志·坊厢》仅记载“北岸”名称,不分前后。清光绪后才称前、后北岸。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就是这么一个好地方。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里藏着各类装潢清新淡雅的展览馆、画室、茶艺馆、旗袍店、 书法社和饭庄。逛名人故居或展览馆累了,可以找一处坐下来边品茶、边聆听江南丝竹, 好一片深藏在闹市中难得的世外桃源。
而蓖箕巷则是另一番景象。常州篦箕巷位于常州城西古运河北岸,紧临运河,从明朝正德十四年起(1519年),毗陵驿即设于此。毗陵驿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官员途径本地时歇宿、换马的住所。清乾隆年间,毗陵驿也被称为皇华馆。接官亭叫做皇华亭,亭前的码头叫做大码头,现在可看到大码头牌坊、皇华亭,亭内的毗陵驿石碑以及古运河畔的大码头。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经常州时,有三次就是从这个大码头登岸进城的。
这次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到本地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这片情怀永存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