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本科部 >> 正文
一堂人生的课——读《目送》有感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1602 吴欣怡 | 日期:2018年1月11日 | 浏览3640 次]
  对于一个青春期的我来说,读完《目送》确实有点困难,要克服心理上的一些厌倦。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龙应台的印象仅限于她的一篇散文-《目送》,从华安上小学到出国留学,再到父亲的逝世,作者经历的也是我们即将经历的,长大,老去,乃是自然规律,但真正经历时,无奈、心酸、难过,这也只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所看到的,对于我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心智并没有像成年人那样成熟,所能明白的也有局限性,毕竟,“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都说龙应台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读完《目送》,我更觉得她是个性情中人,她的文字更加简单、真实,不会太过于华丽,不像现在有些作家太过利益化地去创作。《目送》更多的是以温柔的笔触描写亲情,如果仅是这一点就会让读者感觉做作,这本书还穿插了革命、对生命的理解,如果说她是一个温柔贤惠为人母为人子女,我认可,但又不认可,她还是个平凡的女子,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在那样的年代,却没有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困扰,原本可以生活的更好,她却“不为五斗米折腰”,她有自己的信仰,在这条路上,会有不理解,不支持,但只要自己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龙应台,其实也是个普通的女性,对于自己的孩子,终究有太多的无奈,面对青春期的儿子,她更是素手无策,那么大的代沟终究无法逾越的,孩子的嫌弃,对于自己富有童心做出的行为,在孩子看来都只是幼稚罢了。但龙应台依然能够包容理解他,这是现在多少家长无法做到的。家长只希望孩子依照自己的想法来活着,而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思想,这本身就是矛盾。当代社会,教育这个问题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那些所谓按照父母的思想来生活的孩子,在遇到一点挫折,他们面对的方法是什么?轻生。看上去本无害的两个字眼,放在一起却是可怕的,有多少孩子因为被父母或老师责骂或者考试失利,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到底是谁的责任,老师?家长?孩子?还是当代的教育体系。应该都有吧,龙应台女士在《目送》中也谈过这个问题,但我觉得,在家长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下,也请关心一下孩子的内心。
  但她却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有自己的信仰,刚柔并济,“信仰不是一种探索的结果,而是一种态度”。虽然我并不懂这句话的含义,也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对于《目送》中革命的部分也是似懂非懂,因为我毕竟不在那个时代,我对历史也不是很感兴趣,我是属于二十一世纪的,依旧在青春期的我。
  我偏爱美食和电影;我偏爱塞纳河畔的埃菲尔铁塔;我偏爱张爱玲胜过莎士比亚;我偏爱黑色;我偏爱不抱持把一切都归咎于理性的想法;我偏爱书桌的抽屉;我偏爱过去;我偏爱时尚杂志胜过格林童话;我偏爱不开花的叶子胜过不长叶子的花;我偏爱所有的不可能……这就是我对信仰的理解。
  我承认,读完这本书,心理上确实有很大的触动,不管是因为作者柔软的笔触,还是因为一些性格上的相似。
  不管以后的道路有多累,但我知道,身后终归有人在目送着我。这,就是生活。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