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存国魂,必自存国学始。”这句话出自近代诗人高旭的《南社启》。这儿的国学并不是从狭义上说的四书五经(实际应是六经)一类,而应说是广义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国粹,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是一种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灵魂,为中华文化指引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那这种“灵魂”到底是什么?
从中华文化的开始,便把德性的地位推至最高,以重德,崇德为核心的精神,便是我们一直所说的国粹。“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出自《中庸》的第一章,后人将他总结为“慎独精神”,意为即使没人看见,没人听见,依旧可以表里如一,遵守德性。在被西方文化冲击中,推崇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不择手段,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也正说明了我们核心价值观的扭曲。
毋庸讳言,被西方列强羞辱了一百多年的中华民族,加之西方文化的强势,使相当一部分人深受其影响,认为西方路就是中国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同时,不仅去学习了他们一系列的技术、经济,而且衣着、节日、民俗等也一并学上,甚至有些人将次代替了传统文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一定是好的。
还好在改革开放下,我国建设了自己独有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伦敦市长罗思义在中国学术论坛上说:“一个真正全球的治理体系一定是居于社会价值观而不是宗教,从某些角度上来说中国的哲学和道德的理念确实影响到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西方文化一无是处,只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不应一味的崇洋媚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国粹,再显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