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出生于七十年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天考虑的都是下一餐的着落。但每次母亲和我谈她的青春年华时,脸上的喜悦和怀念都是遮掩不住的。
我母亲年轻时的经历和她的同龄人相比,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念书到初三便放弃了读书,原因是她不忍心再看到外公四处去为她借学费了。在家中做了几年农活之后,便和一个初中同学一起到了赤峰宁城,吃了没文化的亏,每天都只能做些体力活谋生,一样还是吃着粗茶淡饭。在宁城的这段时间,母亲起码换了七八份工作,因为生活太过不稳定,母亲就和几个朋友到了河北廊坊。
因为离北京很近,廊坊是当时的经济中心,但同时也是人口的聚集地。人口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难。于是母亲一个人做起了小本生意,就这样度过了十年。
后来,父亲的兄弟姐妹全都到了常州,父母就跟着一起来了。他们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由于资金的问题,起初连住宿都是问题。渐渐的打拼了一家小店,再到一家大店,后来舍弃了店铺找了一间大仓库,最后形成了一个企业。这个过程写起来简单,但期间他们究竟经受了多少苦难是不可想象的。
我出生后,母亲便一直抓我的学习,希望我不要和她年轻时一样错过最好的学习机会,但我所得的成绩还是有些不如人意,现在想起来确实后悔。母亲操劳了半生,无非就是想给我一个稳定的环境,我却一次次让她失望。
可怜天下父母心,前半生为了生活奔波,后半生为了我们操劳,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成长,尽快懂事,为父母卸去一份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