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机电系 >> 正文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机电工程系 1652 赵颖婧 | 日期:2017年4月28日 | 浏览2176 次]
  我对阿富汗战争并不太了解,也并不太感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展示在我面前时,我有些发怔,我从不了解这个故事。
  书中讲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儿子哈桑的故事。阿米尔和哈桑从小就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如愿得冠,哈桑尽力帮阿米尔追回风筝,却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目睹一切的阿米尔却未挺身而出,最终逼走了哈桑,阿米尔也随父亲离开了这个战乱不断的故土,逃亡美国。午夜梦回,他经常梦见孩童时期的自己和哈桑一起奔跑时的笑声、一起读书时的静谧,内疚、惭愧成为他一生的噩梦和无法言说的伤口。成年后的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踏上了为自己和父亲赎罪的道路,历经艰难终于找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尔、重情义的哈桑、严肃的父亲以及平易近人的辛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看完小说,不禁令我想起许多问题。为什么生活在安乐的美国的阿米尔会一直惦记着战乱纷飞的阿富汗呢?是哈桑。哈桑是他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一直处于忏悔与不安之中。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国家,种族之间、主仆之间、信仰之间的差别。从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被戴上了社会分发的面具。
  在全书的序言里,我看到作者妻子的一句话,“他们妖魔化,你可以人性化。”刚看到这句,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但是看完全书我回想起这句话,觉得意味深长,这句话仿佛是当时那个年代的写照。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