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机电系 >> 正文
巧手欲龙飞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机电工程系 1551 吴怡 | 日期:2016年11月29日 | 浏览3729 次]

相 见
  不高的个子,不高的颜值,高高的发际线是他在接待新生入学那天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这对中考失利的我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当他站在讲台上第一次开口说话,低哑的声音让我更加失望了几分——这就是我以后五年的班主任。在随后的几个小时中,我坐在教室一隅发呆,悼念自己惨淡的人生:迷茫、彷徨、害怕、懦弱……直到他走到我课桌边,对我微微一笑,说:“**,你帮我收一下同学交的住宿费吧!”那个笑容虽说不“倾城”,但却为我阴霾的心情带来了一丝光亮:他居然知道我的名字?他居然信任我,让我收钱?从此以后,我便成了他的“忠粉”,颇有几分“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
  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不断听到任课老师对他的赞誉,好奇的我在校园网上搜索到了他的相关信息:朱**,1988年生,自2009年起,参加各级机械加工与数控专业技能比赛,共获各级各类个人奖项10余个,指导学生获奖20余项。在2015年,他参加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数控车工教师组第一名,迎来了人生中的巅峰时刻。
  这么辉煌的履历让我敬佩不已,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他的这份牛气一下子就镇住了我们班一帮桀骜不驯的小伙子,大家纷纷赞许:“老朱才是真正的‘深藏功与名’啊!”

相 交

   通过老朱的叙述,我们知道了他的经历:他和我们一样,读的是高职大专,学的是数控专业,当时亲朋好友都不怎么看好机械类的专业,认为它又苦又累又脏,而且工资也低,但老朱就是凭着一股韧劲,坚定踏实走着他的技能之路。大专毕业后,他凭借过硬的技术,为某企业研发制造出BT40自动拉刀主轴,解决了加工复杂轮廓深孔的难题,并获得市级“创新发明”奖。
  2009年,老朱凭借过硬的技术来到学校应聘。起初,他只是学校机电工程系的一名仓库管理员,白天十分忙碌,繁杂的仓库管理工作让他无暇训练,因此,他只能选择晚上留在实训车间里面练习,每天下班忙完活以后整个实训车间只有他一个孤独的身影。试想一下,当炎热的夏日里,闷热的车间里只有一面大的风扇在耳畔“呼呼”吹着滚烫的风,老朱在机床边汗流浃背,处理着烫手的铁块;当寒冷的冬天,晚上抱着火炉的日子里,老朱不畏严寒,毅然加班加点,别人练一个,他练两个三个,别人到八九点,他到十一二点,甚至更晚。俗话说“天道酬勤”,这份坚持、执着、专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在后续的多次比赛中获奖。
  在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老朱不忘学历的提升和理论的适时补缺,2013年6月顺利取得本科学历和工学学士学位。我们班调皮的男生经常调侃他:“朱老师,你年纪轻轻,发际线这么高,估计那会儿考学历的时候用脑过度吧?”

相 知
  一战成名以后,老朱开始收徒弟了。2010年9月他正式成为学校技能大赛数控车集训教练。第一次做教练,他总想把自己所学所会的都教给学生,但如何教会徒弟是他遇到的最大困难。老工匠与新工匠,经历了一个磨合的过程。他与学生同吃同住,共同钻研,破解了宏程序的难题。经过三个月的磨合与学习,他的学生在当年的市赛中拔得头筹,顺利晋级省赛。他总结训练中的得失,改变训练方式,在省赛中,取得师生双丰收。在此后的4年,老朱担任江苏省队国训数控技能教练,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他不断践行“工匠精神”的理念,并不断发扬和传承。
  一枚小零件能否在大设备上运转,全靠辛勤的匠人不断尝试与创新;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能否茁壮成长,要靠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教育。这份“执念”驱使老朱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2015年,他成为了我们班的班主任。
  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老朱在那天新生报道日低哑的嗓音是因为刚刚动过甲状腺手术,声带异常所致。那天的他拖着还未痊愈的身体,陪了我们整整十个小时。
  作为我们最敬爱的“老班”,作为学校的一名“匠人”,老朱总是能正确平衡好班级和集训队的关系。他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位同学的思想工作,像父亲一样关爱着我们,有求并应;他大胆培养学生干部,因材施教;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一位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
  我们班有几个爱开玩笑的同学总是很“谄媚”地央求他:“老朱,你就行行好,把我们几个收去集训队做徒弟,给你拿几块金牌去!”老朱总是一本正经回应:“你资质愚钝,再好好努力努力吧!”

相 守
  “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工匠’,这份技艺,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沉浸于一个行业长达于数十载,从陌生到娴熟,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对自我近乎变态的要求,造就了一位工匠的诞生,”这是老朱在一次谈心中与我说的话。成为工匠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化茧成蝶的过程,过程虽然会痛苦,但破茧而出的光芒,是谁人也达不到的境界。
  勤于钻研、善于积累、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是他成为一代“匠人”的关键所在,在现代这个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的现代社会里,老朱坚守的这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影响了我们班,影响了集训队,影响着身边的人。
  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个“老班”,就让我们一起相守这五年的光阴吧!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