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机电系 >> 正文
大国工匠,从我做起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机电工程系 1354 班宣传组 | 日期:2016年4月21日 | 浏览4239 次]
  纪录片《大国工匠》以爱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8位手工艺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做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2.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高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而我们焊接电子线路板上的一个焊点时间是3秒。由此可见高凤林焊接技术的高超,不由让人佩服这些大国工匠。还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而我们车工实训精度最多达到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在这些精度方面我们还远不及那些大师,但我们身边也存在兢兢业业的小工匠,比如我们班的集训队员。
  陶晨希同学,他是参加2016赛季全国比赛的江苏省省队队员。他的集训项目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他在赛季中已经获得江苏省及常州市技能比赛一等奖、常州市状元杯技能比赛一等奖。在一开始集训的时候,他怀揣着激动、兴奋的心情,但是一两天后新鲜感不复存在。每天的生活就是看书、编程、看书、编程,不断循环。遇到不会的自己先揣摩、动脑,再不会就问老师、学长。有时一个模块就要学习一礼拜,甚至更久。对一般人来说真的是枯燥乏味,但陶晨希却说:“每当一个个模块学的稍有所成,我总会非常欣喜,发自内心的欣喜,因为是我靠自己努力解决的。它们对我而言并不枯燥,而是我一次次小小的成绩和进步。”
  黄飞豫同学,他参加的项目是“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单片机要学两部分,软件和硬件。对于软件部分的C语言,老师的评价是——入门难,入门后更难。黄飞豫说:“一开始书上有程序,我们只是依葫芦画瓢,有时候真的搞不懂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期还要简化程序、优化程序,有看天书的感觉,是那么神秘,不可揣摩。”在他初学硬件部分的电路原理时,往往搞不懂电路,有时也只能死记硬背,做不到融会贯通,遇到问题时,就容易卡壳,不能继续任务。但是他并没就此泄气,多方努力后,掌握地更为扎实,在学习过程中他体会到,要能耐住寂寞。“我们不能屈服,要坚持,做更好的自己,不为其他,就为自己。”
  祝愿两位同学在6月份的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正如我们校训所说的:为增长智慧增强技能走进来,为报效祖国服务人类走出去。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