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 正文
常州晚报:用“工匠精神”塑造产业“新人”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校长室 刘维俭 | 日期:2016年3月2日 | 浏览8049 次]

  《诗经》中把加工骨器、玉石等形象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代工匠们用对自然的敬畏、人情的体察、作品的虔敬,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华夏文明。

  在由衷慨叹辉煌的历史之余,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尴尬的当下:今天的“中国制造”如同身体强壮却没有灵魂的巨人——虽以制造业闻名,却鲜有拿得出手的品牌,作为价廉质低的代名词,“中国制造”与优质基本无缘。

  面对如此巨大的落差,我们不禁要问:问题出在哪儿?答案是,我们缺乏一流的工匠。

  我们羡慕瑞士的钟表、德国的机械,还有日本的马桶,但支撑这些优质产品的,是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是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是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而我们,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不断丢失曾让这个古老文明矗立于世界东方的“工匠精神”,一种强调技能、工艺、道行的崇高境界。

  什么是“工匠精神”?

  据说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匠们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专注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反观我国,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制造业发展之路没有未来,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百年老店”成为凤毛麟角。

  今天,被视为“用三个10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中国制造2025》已开始实施,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愿意投身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重拾中国的“工匠精神”是治本之策,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职业教育的崇高承担。

  作为职业教育的领航者,我们应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突破,全面强化规范管理,全面促进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培养具有自信阳光的气质、文明有礼的品质和创新创业的特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同学们,面对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时代提供的舞台,你们准备好了吗?(刘维俭)

  链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wb/html/2016-03/02/content_931272.htm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