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2 >> 名师工作室 >> 张长江名师工作室 >> 正文
小胸卡,大文章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张长江 | 日期:2015年5月13日 | 浏览13206 次]
  引子:一天早上,某学生没有佩戴胸卡,正巧被值班老师看见,老师提醒他并要求他佩戴胸卡进校,该同学认为老师小题大做。
  背景: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校很早就制订并实施学生胸卡佩戴制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也养成自觉佩戴胸卡的习惯。一时间,全校师生员工佩戴胸卡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全天候佩戴胸卡,并在每天早上有学生干部、门卫、值班老师、班主任等老师在校门口和教室检查学生佩戴胸卡。在日常检查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例如:极个别学生缺乏佩戴意识;个别学生冒名顶替;个别学生没有卡带卡套;还有些学生在胸卡贴上DIY等。
  在日常教育常规中,学校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佩戴胸卡(体育课、实训课除外),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胸卡在我校具有多重作用,首先胸卡是师生身份的象征,佩戴胸卡,增强学生“角色意识”;其次,还能够辨别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再次佩戴胸卡方便师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用餐时的饭卡和洗澡时的浴卡(又称一卡通);最后,佩戴胸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我想,佩戴胸卡不光是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师生日常生活等方便的需要。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何总是有部分学生不能按要求带胸卡呢?甚至个别学生对带胸卡这一要求还比较抵触呢?
  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搞清楚问题之所在,要从源头分析学生不带胸卡的心理。
  1.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源头。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教育阶段,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在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和较大偏差,因而易与家长、教师、教育者的意向不同。当人们的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2. 师生的思维差异。班主任老师平时工作都很忙,对于佩戴胸卡,很多班主任老师告知学生学校有此项规定并让学生对照执行。对佩戴胸卡的目的、意义往往因会疏忽而没把道理与学生讲透彻。就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会经常遇上弄丢胸卡、忘记佩戴胸卡等让他们觉得麻烦的事。此外,他们的审美观点与成人也有明显区别,这就会促使他们去对胸卡进行DIY或一些小小的“改造”。
  3.学生觉得带胸卡是小事。学生狭隘地认为来学校就是学习知识和练就技能的,诸如佩戴胸卡之类的小事无足挂齿,无需做好。
  怎么解决学生抵触或者不带胸卡这一行为呢?
  首先,教师在教育学生前要先学会倾听学生心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上述现象,我多次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佩戴胸卡是必要的,一些学生认为学校的胸卡设计上有问题,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自己的照片外露,有些学生天生就喜欢DIY。我把自己与学生交流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告知本班学生,得到了大家的共鸣,得到了他们的信服,佩戴胸卡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其次,开展辩论,让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辩论带胸卡的利与弊,加深他们对胸卡在头脑中的印象。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胸卡意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辩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虽然佩戴胸卡看起来是件小事,但作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全体师生就应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更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因此,胸卡的佩戴是必须的,佩戴胸卡可以看出师生的精神风貌,可以展现我校学生“自信阳光的气质,文明有礼的品质,创新创业的特质”,它不仅是我校规范管理的体现,也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