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2 >> 德育研究 >> 正文
刘国钧精神观照下的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学工处 戴卫银 | 日期:2015年5月4日 | 浏览15335 次]
  本课题《刘国钧精神观照下的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于2012年6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已被列为江苏省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2SJB880034。2012年7月3日,专家组(马能和、程又鹏、庄西真、邓其越、张健)在开题论证时对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以及保障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课题组吸纳刘国钧亲朋好友、研究刘国钧的学者加入提出了建议。现在,各项研究目标已经基本达成,特提出结题。现将课题研究报告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一)研究的背景
  1.基础背景:学校和刘国钧的简介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公办学校)始建于1989年,由三所职业学校合并而成,当时校名为常州华夏职教中心,后很快更名为常州刘国钧职业教育中心。2005年学校升格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设有“3+4”本科分段培养(中职+普通本科)、五年一贯制大专和三年制职业中专等办学模式。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华夏基金会、刘国钧教育纪念基金会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李岚清、罗干等先后视察学校。
  刘国钧,1887年出生于泰州靖江,家境贫苦。年少经同乡介绍和帮助来常州湟里(当时叫埠头)镇和奔牛镇做京货店学徒。后在奔牛镇自己创办了两家京货店,一家是和丰京货店,一家是同丰京货店,一度成为当时首富。在抗战爆发前夕,他来到常州,弃商从工,创办纺织染企业。刘国钧是我国近现代苏商中的杰出代表,中国纺织工业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纺织巨子、民族骄子、中华赤子”。社会学家赞扬他是“实业苏民”和“经纬裕国”。刘国钧精神博大精深,包括爱国爱民的世界观、重视人才的人才观、精  益求精的质量观、创新创业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等。
刘国钧的子女为了延续刘国钧的职业教育情节和造福桑梓,于是在建校初期就在学校设立“刘国钧教育奖励基金”,共计110万美元,在学校后期的建设中也有所捐赠。由此,学校更名为常州刘国钧职业教育中心和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学校是以刘国钧的名字命名的。刘国钧本人和他所创立的大成企业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得天独厚”的文化源点。
  2.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制特点。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其特色在于五年一贯的长学制,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学校便于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过程;有利于学生较长时间在校园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茁壮成长,适宜于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刘国钧的人生经历为高职校学生进行职业行为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成功范例。
  3.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背景
  《中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明确指出:“每所职业学校都有若干德育特色项目,学生的公民意识、职业道德、人文与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
《常州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深化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职业学校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以上政策和文献明确了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对高职校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4.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现在的校园文化往往生搬硬套、形式至上,脱离学校历史、脱离社会背景、脱离专业要求,就如没有源点。
  (1)认识片面。有人认为学校文化就是搞点小品雕塑和其他景观即可;有的认为学校文化建设不要花许多功夫,比较单一,只要有人适时搞些宣传口号,跟上形势即可;也有人说,学校文化就是“花花绿绿”,“热热闹闹”,活动要丰富,形式要多彩;有的认为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附属品”,可有可无;当然也有人讲,文化让人深不可测,不是学校要研究和追求的东西;当然,更多的是有些学校觉得文化确实需要,就不知从何说起或者从何做起。
  (2)行为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社团等课外活动,脱离了高职校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大背景,割裂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校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培养目标和校本资源的密切关系。
  (3)定位不清。忽视高职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共性化,特色不明显。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面对或解决三个现实问题: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源点何在?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何处?这三个方面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总括所在。
  (二)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基于五年制高职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特点、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和实践,旨在提高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寻找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破解五年制高职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难题;丰富高职校文化内涵,厚实校园文化的底蕴;增强校园文化培育和熏陶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功能,提高文化育人的质量。
  1.同类课题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从1986年4月上海第12届学代会提出“校园文化”概念以来,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专门深入研究高职校校园文化的并不多。经搜索中国知网,从2005年以来直接或间接研究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学术论文有2640篇学术论文,但是研究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的仅有127篇,主要集中在2010年前后。经笔者归纳分析,研究主要视角为校企合作与校园文化、工学结合与校园文化、企业7S管理与校园文化、学科建设与校园文化、校园视觉系统与校园文化、德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党的报告与校园文化。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部载体、方法、手段和平台上,共性的成分居多,而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不多。只有《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打造高职院特色文化》(李世清)、《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建设中职特色校园文化》(张扬群)和《利用历史名人文化增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_以九江学院为例》(龚连英)三篇论文将区域历史名人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同时,笔者发现高职校校园文化研究起步晚,略显滞后,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校1989年建校,已有22年发展历史,经过一代代“国钧人”的共同努力,学校积淀较为浓郁的校园文化,形成了“要求严、学风好、基础实、技能强”的办学特点。在2005年学校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五年制高职校,特别是2010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之后,学校在校园文化之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客观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刘国钧”校本资源挖掘得不深,研究得不够,提炼得不精,尤其是适合于高职校人才培养精神层面的总括不够;
  (2)校园文化建设自觉地与刘国钧精神契合度不高,主题活动的切入点不突出,系统性不强,刘国钧精神在师生中和社会上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影响力等。  
  (3)围绕当今社会发展与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对校园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设计和实施还不够,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刘国钧精神是通过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刘国钧有关资料,对其创业经历、经营管理、用人之道、实业救国、家庭教育、造福桑梓等进行严谨地研究,提炼刘国钧的思想内蕴。刘国钧精神博大精深,包括爱国爱民的世界观、重视人才的人才观、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创新创业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等。
  2. 观照:佛家哲学: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美学术语:指仔细观察,审视的思考比较;显示、反映;本课题用其“审视和反映”之意。
  3.高职校校园文化是以高职校园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通过继承和创造而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高职校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它与社会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是高职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以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进一步挖掘、整理刘国钧精神遗产,提炼和概括刘国钧精神的核心价值。推动研究和学习刘国钧精神,总结和宣传、践行刘国钧精神,完善有关刘国钧的物化成果:续建刘国钧纪念馆,编印《从刘国钧到刘国钧高职校》、《传国钧精神,走现代职场》和《晨会读本》,成立“刘国钧研究会”和“刘国钧精神讲演团”。
  2.基于刘国钧精神的观照,重构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阵地,为学生创造愉快学习、幸福成长的环境,努力培养具有“刘国钧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3.形成课题的理论成果即最后形成的课题研究报告,为学校领导进行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其他五年制高职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内容
  1.概括和凝练刘国钧精神内核的价值取向的研究。
  2. 新时期刘国钧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研究。学校新校区的设计理念是“现代职教、生态校园、人文情怀”。2010年9月搬至新校区两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校园物质文化资源,基于新校区管理的制度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这两者都是基础,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还需加强研究和弘扬。在新的时期,(1)校园文化需要整体设计和长期考虑;(2)校园文化需要传承传统文化;(3)校园文化需要有行业、企业和车间的文化元素;(4)校园文化需要有系列的品牌活动载体和固有的文化阵地;(5)校园文化需要有个性和特色,才有生命力和认同感。
  3.刘国钧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施途径的研究。
围绕刘国钧精神,进一步将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进行理论化提升和系统化地整理,实践在刘国钧精神观照下的校园文化的途径。(1)研究和宣传刘国钧,继承和发展“刘国钧精神”。续建刘国钧纪念馆,成立刘国钧研究会,成立刘国钧精神讲演团,续编系列校园文化校本教材。(2)基于刘国钧精神,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打造和实施校园文化固化的品牌活动。
  4.刘国钧精神关照下刘国钧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色与亮点的提炼。
  四、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
  3.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 着重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他人的榜样形成的。
  4.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职业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息,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也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规章制度和师生在共同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
  五、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法。查阅和研究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方面的资料以及关于“刘国钧”方面的文献资料,使研究保持正确的方向,并通过借鉴移植,提高研究的效率。
  (2) 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主要通过走访刘国钧故居、大成公司遗迹,拜望其后人,进一步丰富关于刘国钧的资料;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开展教师和学生的调研分析,明确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策略,通过研究寻求更好的路径。
  (3)行动研究法。主要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习与弘扬刘国钧精神;有针对性地解决“刘国钧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嵌入和“校园文化”与“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现实问题;重构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活动课程。
  2.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历时近2年(2012年6月——2014年6月),以解决解决“刘国钧精神”与“校园文化”的嵌入和“校园文化”与“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现实问题的现实典型问题为视角,从解决重构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活动课程切入。
  第一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课题准备、申报阶段。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刘国钧知晓度与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教师和学生座谈和教学理论学习等活动,明确研究方向,形成研究团队,撰写申报表,完成课题申报的前期工作。
  第二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学习研究阶段。主要方法是: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课题开题论证,专家引领、指导,理清研究思路;完善开题报告,把握传承刘国钧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困惑及难点;挖掘整理分析刘国钧精神内蕴,并通过研究会、讲演团等方式,进行刘国钧精神的挖掘、研究和整理,并通过相关活动进行全校性的宣传和弘扬。刘国钧纪念馆二期建设完成;刘国钧研究会成立;刘国钧精神讲演团建立;建设“课题研究”专题网页。
  第三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 开发校本课程阶段、实施、评价阶段及中期评估阶段。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完成校本教材《从刘国钧到刘国钧高职校》、《传国钧精神,走现代职场》的编写。重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固化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课程;相关行业、企业、车间文化的营造,引进企业7S管理文化进宿舍、进教室,进实训车间;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校园文化建设新途径和活动课程的实施、评价及管理的研究阶段。从 “问题反思”、“借鉴发展”、“筛选提炼”、“需求探索”四个方面进行行动研究并进行阶段性归纳总结,形成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第四阶段(2014年1-2014年6月): 结题阶段。汇总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形成“刘国钧精神观照下的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提炼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和亮点,进行普适性的推广;同时,开展研究及反思活动,明确后续探究的方向及行动研究的内容。
  六、研究的发现及主要结论
  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图示
  (一)抓住了学校文化的一个源点—刘国钧精神。整理、研究、学习与传承刘国钧先生和他所创办的实业的文化,概括和凝练刘国钧精神。刘国钧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括爱国爱民的价值观、识才用才的人才观、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创新创业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等。
  刘国钧先生是从常州走出去的著名爱国实业家、近代中国纺织工业的先驱之一。他出生在19世纪中下叶,年幼时家境窘迫,所处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候,经过半个世纪的自强不息奋斗,他从贫儿到巨富,从学徒到企业家,从经商到从政等等,其发家和成长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更让世人迷惑不解,人们总是要问:是什么造就了刘国钧?实际上,是刘国钧的人格精神和大成企业文化造就了刘国钧本身。
  从历史角度看,刘国钧作为历史人物离我们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他的精神和其创立的大成企业文化,对现代人特别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影响仍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有许多地方值得职业学校借鉴和传承。例如:学校要培养爱国精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学校教育的主题,但从何处入手呢?刘国钧告诉你,他的爱国情怀是从算一笔洋布账开始的,当年进口一匹洋布中国要多损失一匹布,于是刘国钧萌发要发展中国民族纺织业的雄心壮志,在抗战时期他提出“土纱救国计划书”,当时大成企业商标是“东征牌(意为征伐东洋人)”和“蝶球牌(谐音意为无敌于天下)”。从刘国钧的身上,我们分明感悟到,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应从具体的、身边的、细微处入手,才能培养出崇高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刘国钧的童年、少年时代,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他曾描述过当年的生活是“日食三餐元麦糊,夜卧一张竹编床”。正因艰难困苦,磨砺了刘国钧,日后形成了他的家训: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他从15岁出门闯天下,最终成就了事业。这不正是我们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吗?
刘国钧自小聪慧,做事善动脑筋,尤其在经商理财方面潜心研究,胜人一筹。他创办的第一家京货店取名“和丰”,第二家取名“同丰”,实际上取意于一副对联:和以为贵,同而不流。“和而不同”是刘国钧先生的处世之道,更是其经营之道。这恰恰是我们职业学校要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刘国钧的人才观很独特,他说:单会技术是三等人才,单会管理是二等人才,又会管理又会技术才是一等人才。刘国钧从他从业实践中总结和提炼了“人才要义”,确实值得我们职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加以借鉴的。
  2012年9月11日,学校刘国钧研究会成立。有章程、有组织机构,有专门场所,有研究、活动计划。按照《章程》,研究会会员们进行了题为“寻访国钧足迹,弘扬国钧精神”的活动。循着国老足迹,会员们考察先生遗迹故居,搜集有关历史资料,逐步积淀对先生不平凡人生经历的感性认识。定期召开研讨会,无论是从创业经历、用人之道的点,还是基于经营管理、实业救国的面,会员们结合阅读李文瑞的《刘国钧文集》、高进勇的《创业之路》《赤子之心》等作品,交流心得,碰撞火花。积极撰写心得、论文,用文字整理并凝固思考。
  刘国钧研究会不仅规范并系统了研究行为,而且为深入研究和丰富研究成果提供了平台。积极撰写了论文《谈刘国钧民族精神形成的三个阶段》、《刘国钧的民族英雄情结》、《从ISO9000质量管理原则看大成公司的奇迹》、《从儒家文化精神看刘国钧的人生轨迹转变》、《刘国钧职业教育思想解读》、《新中国成立前后民族资本家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变化——以刘国钧为例》、《浅议刘国钧创业过程中的市场意识》、《略论刘国钧的经营之道》等。编写论著《刘国钧研究》(创刊号和第二辑),《刘国钧研究简报》二期,积极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建立“刘国钧研究会”网站,为学校文化建设、品牌形象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和学术依据。成立常州刘国钧文化中心,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整建立刘国钧研究宣传组织网络,系统总结推介刘国钧文化精神,基本掌握并推动保护刘国钧文化遗迹,逐步形成一批宣传推广刘国钧文化精神的高质量成果。
  刘国钧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为此,我们就将刘国钧一身汇聚的优秀精神、大成企业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通过编印刘国钧书籍、纪念馆、雕塑景观和“国钧讲堂”等多种形式移植过来,融入和渗透在现在学校文化血液中,形成了学校固有的文化渊源,使其在新的条件下得到的传承和彰显。
  (二)明确了学校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个性与特色”的张力,满足新时期学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
  1.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长期考虑。学校根据“地域文化”,新校区坐落在常州市戚墅堰区潞城镇,潞城自古以来是一座水城,依托潞城的 “水文化”,真情似水,上善若水,打造校园水文化,校园有龙游溪(老校区傍依龙游河)、镜湖和东升河;根据“刘国钧名人文化”,将刘国钧一身汇聚的优秀精神、大成企业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融入和渗透在现在学校文化血液中,形成了学校固有的文化渊源;学校依据“企业文化”设计建设的“教学工厂线”上,其特征是工业文化融合校园,几尊工业雕塑,引进企业7S管理文化,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学校根据“精神文化”(幸运文化)汲取企业文化的营养,体现学校教育的本质,焕发出动人的魅力和华彩。它的文化价值在于,既有理想的成分,也有实际的体现。既有超越的目标和精神,也有经验的内涵和形式,其最核心的精神是:“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学校依据以上“五条轴线”来整体设计及布局校园文化,其中刘国钧的名人文化是其中的文化源点。
  2.传统文化引进了校园文化。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传统文化进校园。刘国钧是一名儒商。他一生只上过八个月的学,感到学问不够,他每年回家两个月,其中请曾做过私塾的父亲补课讲书达一个月。他在家庭教育和企业管理中非常注重古典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他把“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作为刘家庭训。他要求企业员工:“日闻善言、日司善事、其人必善”。“以天理、人情、国法处事,真心诚意待人”,“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每天勤学一小时,积五年虽愚亦智”等标语和格言在刘国钧企业随处可见。刘国钧提出“忠信笃敬”作为厂训,作《厂歌》,印发《格言联璧》作为员工的座右铭,建“功德堂”。课题组汇编了刘国钧的名言警句、国学经典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编著了《刘国钧高职校晨会读本》,作为学生早读的校本教材,学习和传承播传统文化。
  3.行业、企业和车间的文化元素渗透在校园文化中。学校从景观小品、环境布置和活动设计渗透了行业、企业和车间的文化。景观小品有“三品石”(人品、产品、作品)、“百年纺机”、“男生女生”工业雕塑、“校企合作墙”、“工业革命史”仿太湖石雕塑、“联动雕塑”(教学做联动,校企政联动、产学研联动);学校建有潞城商会俱乐部(46家企业参加)、引企进校(常州创设特尔数控数控公司、常州宝尊汽车、常州华夏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北京其欣然创意公司);学校全面引进“企业7S”管理思想进行教室、实训车间和宿舍文化环境布置,编写《学校7S管理手册》。
  4.校园文化建有有系列的品牌活动载体和固有的文化阵地。课题组基于原有的校园文化的活动平台和阵地,进行了完善和拓展,形成了新的品牌活动和阵地。如“优才培养工程”(刘国钧的“三等人才”人才观)、“让优秀成为习惯-五个一工程”(刘国钧的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国钧讲堂”(提升人文素养文化观)、“刘国钧杯钢琴邀请赛”(彰显高雅文化进校园)、“三创俱乐部”(常州市刘国钧杯创新创意大赛)(刘国钧的创新创业发展观)等。
  5.校园文化需要有个性和特色,才有生命力和认同感。学校文化基本特点,是学校文化要有“张力”。而“张力”是文化内涵的外显而不是人为的“外加”,是能让人充分体味或感悟而不是强行让人接受“说教”,是具有想象延伸的发散空间而不是回答单一问题或限制人的思维能力等。这个基本特点形成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的“气质”和“风格”。我校的校园文化的特色就是“五种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名人文化、景观文化和精神文化);注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有固定的经典活动平台。
  (三)培育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组着力点—校园环境、品牌活动和校本课程。全方位、立体式和宽领域地构建了刘国钧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施途径,践行文化育人。          
  实施“1、2、3、4”:布局与建设渗透“刘国钧”的一体化校园景观文化;实施“优才培养”和“让优秀成为习惯—五个一”两项工程;开展创新、创意和创业“三创俱乐部”活动;举办“刘国钧﹒杯钢琴邀请赛”、 “国钧讲堂”、“就业创业明星评选及颁奖”和“校企金秋联谊会”,即“琴•堂•星•谊”四个活动平台。
  完成“4个1”,即一馆一会一团一套,建设刘国钧纪念馆;成立刘国钧研究会;建立刘国钧精神讲演团;编辑出版一套校园文化丛书。
  收获“3+3”:拍摄三部校园文化专题片:《学校的文化魅力—校园景观线》、《学校的文化魅力—教学工厂线》、《学校的文化魅力—师生幸运线》;培养“三质”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1.精心设计“刘国钧精神”校园景观,增强环境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景观围绕“国钧精神、幸福成长”的理念进行设计。呈半弧型的学校大门展现着学校的亲和力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刘国钧纪念馆、刘国钧半身铜像、国钧广场、大成路、广益路、刘汉堃体育馆、刘菊秀图书馆 、璧如园、“百年纺机”、“工业印象”、“联动”雕塑、“男生女生”雕塑等。这些小品雕塑和景观富含刘国钧及其创办企业的元素,其中“刘国钧纪念馆”里的部分实物、“百年纺机”、“联动”雕塑和“男生女生”雕塑的原材料就取自刘国钧创办的企业。这些凝练了刘国钧艰苦创业的精神和造福桑梓的爱国爱家乡情怀,进一步增强环境文化育人功能。
  2.搭建“刘国钧精神”活动平台,增强活动文化育人功能
刘国钧精神是学校活动文化的源点,学校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活动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1)实施“优才培养工程”。刘国钧认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为一等人才,只懂管理不懂技术为二等人才,只懂技术不懂管理为三等人才”。“宁愿化100大洋雇一能人,绝不花25大洋雇一庸人”。学校通过“优才培养”工程来造就更多的一等人才。学校“优才培养”工程包括“技能优才”(由技能尖子和苗子组成)和“管理优才”(由学生干部组成)两支队伍。在管理优才方面,使得在自我教育管理、校园活动策划、文化生活营造、社会服务奉献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有展示、提升自己的舞台,形成了机制和制度,譬如“百团大战”社团联合会、“以爱之名”义工联合会和“学生行政助理”是学生亮丽的名片。在“技能优才”上,学校参加技能大赛更是成绩喜人。2012年,省赛取得21金、25银、14铜,国赛获得5金2银,排名江苏省第六位;2013年常州市技能大赛学校继续保持金牌第一,省赛获得14金、18银、20铜,国赛3金、2银,排名江苏省第六位;2014年参加江苏省技能大赛获21金、29银、18铜,金牌第一。两年来共有8位优才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2)开展“让优秀成为习惯-五个一工程”主题教育活动。刘国钧强调精细管理,学习日本企业管理思想,强调“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刚性管理八句”。 “工厂日厂化,产品日货化”。“让优秀成为习惯---五个一工程”是学校传统的主题教育活动,五个“一”是指:培养一项职业礼仪;坚守一米线;练就一项终身锻炼的方式;参与一项公益活动;克服一种陋习。为了将该项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更加贴合学生培养目标需要,贴合企业文化进校园要求以及贴合刘国钧及其创办企业的管理思想的要求,学校引进企业7S(清扫、清洁、整理、整顿、安全、节约、素养)管理文化(最早从日本引进)进宿舍,进教室,进实训车间,进学校管理。形成经典型品牌性的活动载体。每年新生的“新生入学教育周-给你一个正确的起跑姿势”;每年第二学期伊始组织的“春到校园,文明相伴”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五‘心’公寓,幸福成长”主题教育活动;“7S管理在宿舍、教室推进活动”。学校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学校还将制作一部“让优秀成为习惯”动漫作品。
  (3)开展“三创”俱乐部活动。创新与创业是刘国钧传奇人生的主旋律。
刘国钧深知要想赢得市场,技术革新和管理改革是关键。马寅初评价刘国钧创办的大成厂八年产值和利润增长八倍的奇迹在于刘国钧不断创新和勇于创业。学校设有“三创(创新、创意和创业)俱乐部”,设“三创指导办公室”,开设“三创”选修课程;建有“三创”展室;开展“金点子”沙龙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建有“财富梦-学生创业街”,目前共有26个“学生”老板进驻“财富梦-学生创业街”;“常州市刘国钧杯创新创意大赛”已成为面向常州市大中小学生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大赛。
  (4)举办“琴·谊·星·堂”活动,引进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与企业文化进校园。
刘国钧被誉为“儒商”,他创办的大成公司有“忠信笃敬”厂训,印发《格言联璧》;创作《厂歌》,创办企业刊物《励进月刊》,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每两年举办一届“国钧杯·钢琴邀请赛”。该赛由市音乐家协会主办,学校承办;制定大赛章程,场地专业化管理,网上报名,晚报、电视台和媒体宣传,是学生参与和分享高雅文化的平台。第四届“刘国钧•神力电机杯”钢琴邀请于2013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学校举行,共有130名常州市中小学生参赛,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
  每年举办一次“校企金秋联谊会”。校企金秋联谊会,是学校在每年的十一月份左右举行的一次以校企合作为背景的固定综合性活动。该项活动紧紧围绕学校每年“主题年”的活动主题,有侧重点的紧扣学校教学工厂的建设、专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改革和研究、校企基地共建、项目合作与产学研开发、教师挂职锻炼和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学校技能节活动、学生的模拟招聘、毕业生信息发布和反馈等专题内容展开。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顶岗实习、就业的机会。活动的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修订、专业课程设置研讨、项目合作开发、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签约、校企文化交流、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企业专家授聘、代表与师生座谈、参与学校技能节、实习毕业信息发布等,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与企业代表零距离对话。2013年11月共有百余家企业走进校园参加校企金秋联谊会。
  每两年举办一届“就业创业明星评选及颁奖典礼”。是学校通过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毕业校友进行跟踪调查和了解,推荐一批在就业、创业上有成就、有影响力的典型,在校内通过对典型的大力宣传及评选,评选活动无论是从候选人的推荐、候选人材料的整理、候选人事迹的宣传、组织在校师生的学习及投票评选、还是最后明星座谈会及颁奖典礼的组织等每个环节,全校师生都积极参与到了整个活动之中,在全校形成了”选明星、学明星、争明星“的良好氛围,为在校学生树立自己身边的学习榜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2013年12月共评选出10位“就业创业明星”和10位 “就业创业明星”提名奖。
  周周开设“国钧讲堂”。打造学校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活动-《国钧讲堂》,建立周周有讲座,月月有讲坛,学期有报告制度。每学期聘请校内外行业、企业专家、文化学者、教育家、教师和学生,开展刘国钧及其企业、人文、时政、心理、企业文化、艺术等讲座,提高广大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创新创意意识;两年来共开设讲座150多场次,听众超过2万人次,汇编《国钧讲堂廿七讲》校本教。
  3.打造“刘国钧精神”的宣传阵地,增强精神文化育人功能。依托学校的“四个一”,即“一馆一会一团一套”来传承“刘国钧精神”,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助推学生素养提升。
  一馆:刘国钧纪念馆。刘国钧纪念馆是常州青少年德育基地、常州同心文化建设共享单位。参观刘国钧纪念馆已成为我校每年新生入学的教育必修课。
  一会:刘国钧研究会。研究会由刘氏、查氏成员和社会贤达及师生共同组成,定期发布《刘国钧研究会简报》,开通“刘国钧研究会网站”。现已成为常州刘国钧文化中心的重要分支机构。
  一团:刘国钧精神讲演团。讲演团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旨在对校内外、企业、社区义务宣传刘国钧创业就业的精神,并录制了八集专题讲演视频。每学期开学典礼上讲一则刘国钧故事。
  一套:校园文化系列丛书。继《从刘国钧到刘国钧职教中心》后,学校又续编《从刘国钧到刘国钧高职校》,《国钧讲堂廿七讲》、《传国钧精神,走现代职场》、《刘高职晨会读本》。
  4.提炼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色与亮点。在刘国钧精神观照下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刘国钧精神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契合,共育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课题组总结了校园文化建设收获“3+3”,即拍摄了三部文化专题片(《文化的魅力—校园景观线》、《文化的魅力—校企合作线》、《文化的魅力—师生幸运线》);培养了“三质”人才,即培养具有自信阳光的气质、文明有礼的品质和创新创业的特质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校始终弘扬刘国钧精神,秉承“幸运教育,幸福成长”的文化育人理念,旨在培养具有自信阳光的气质、文明有礼的品质和创新创业特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信阳光气质、文明有礼的现代文化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特质的现代职业人,培养学生成为从学校到企业成功跨越的现代幸福人。
  (1)学生更自信。刘国钧及其精神已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源头活水,“刘国钧及其大成企业文化”已走进师生心灵。学生自信阳光的气质、文明有礼的品质和创新创业的特质已成为刘高职学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电子装调技术国赛冠军、省状元杯状元闫瑞阳同学为例,他在获奖感言中说到,“参赛之路非常辛苦,过五关斩六将,每当想退缩的时候,总想到刘国钧创业之路的故事,又鼓起了信心,勇往直前,从自信走向成功。”
  (2)学生更自立。通过文化育人的系列活动,学生深刻领会了刘国钧精神的内核。在刘国钧精神全方位的熏陶下,学生领会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参加“青春飞扬国钧梦——个人出彩,为国添彩”主题教育活动;“让优秀成为习惯——五个一工程”(培养一种职业礼仪、坚守一米线、培养一种终身锻炼方式、长期做一项公益事业、克服一种陋习)已成为刘国钧学子的一张名片;每年寒暑假及平时的节假日,约有92%的学生走进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调研;学校开设北京光华学院的创业课程,有26个学生商户在公开竞标中获胜并进驻学校“‘财富梦’学生创业街”。
  (3)学生更自勉。刘国钧的庭训是:“不遭人嫉是庸才,能受天磨真铁汉”,他还常讲:“靠人都是假,跌到自己爬”。每年新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讲话的主题就是“进刘国钧高职校的没有差生,或许你是低着头进来的,但一定会让你抬着头出去的。”不少学生一开始带着因中考失利的失落、迷茫进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刘国钧文化的熏陶和引导,学生们有了自勉的意识和行动,重新找到了自己发展的坐标和路径,学校的“百团(社团)大战”、“校园游行狂欢节”、“男生女生节”、“校园吉利斯”、“国钧杯技能节”等异常活跃和火爆。
  (4)学生更自强。不少职校学生家庭是外来的新市民,家境条件不佳,还有的家庭是城市低保、特困家庭。刘国钧孩童时代的处境(一日三餐元麦糊,夜卧一张竹编床)以及后来的不畏艰辛、勇于创业的精神和最终的辉煌成就让这些孩子产生了共鸣和充满了希望。他们在家庭生活、专业学习、技能训练以及社会实践方面处处显自强。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上我校荣获21块金牌,位居金牌榜首,这与学生的自强精神是分不开的。
  (5)学生更“自由”。“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和目无制度和纪律,而是指在校期间学生的智、情和意得到训练和体验,幸福成长。刘国钧当年被誉为“一个人幸福一座城”。学校为了学生的“自由”,开设选修课、任选课、网络课程;组建社团联合会和“以爱之名”义工联合会;考试卷因人而设A、B、C三类;构建学生在校期间非专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体系。
  5. 成果叠现,源于“文化”,不止于“育人”。
  (1)基于刘国钧名人文化的育人效应和战略意义,常州刘国钧文化中心于2014年4月在学校成立,与会的领导和嘉宾有省市领导、香港刘氏、查氏集团、省市文化学者、师生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300余人,共得450万元刘国钧研究基金。
  (2)基于校园文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3年5月学校承办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学校的观摩与现场交流会,主题为《传承刘国钧精神,打造幸运教育平台》,参加会议的代表达250余位。
  (3)学校受邀在广西、云南、山东、上海、新疆、教育部等全国各地以及在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大中专院校介绍校园文化建设60余场次。
  (4)学校两年来共接待全国各地人员来校参观校园文化共计30余批,计 500余人。
  七、研究的创新点
  1.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地域历史渊源和历史名人的精神研究,显示文化的传承性。学校成立了“刘国钧研究会”(隶属于校党委),常州市成立了“刘国钧文化中心”(隶属于市委统战部),将刘国钧的名人文化与学校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走出去,请进来。直接和间接地形成了一批又一批追随刘国钧的师生代表和社会人士,他们是刘国钧精神的薪火相传者,让“刘国钧精神”代代相传。
  2.刘国钧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本课题借助历史名人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研究,它有助于增强高职校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为高职校实施学生德育提供价值导向,有助于培铸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
  3.创设校园文化建设体验平台,改变了德育模式。学校里由原来的说教式德育、书本式德育变成活动德育和体验式德育,本课题借鉴了活动课程理念,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重构和培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固化的品牌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参与、浸润和熏陶。
  八、研究的主要缺憾
  (1)传播和弘扬刘国钧精神不够,广大同学自觉学习与践行刘国钧精神还不够。由于一些自上而下的“主流”活动较多,对校本活动冲击较大,全体学生参与校本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受到影响。
  (2)有些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自觉地将活动与刘国钧精神有机契合意识还不强。
  (3)本课题研究成果丰硕,有固化的品牌活动,有汇编成册的校本教材,大家主动学习和活动开展还不稳定,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以及成果应用的成效还以观后效。
  (4)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刘国钧精神文化体系,仍需继续挖掘、整理;在实施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联系刘国钧的文化元素;对文化育人的成效及对毕业生在职场和人生中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跟踪。
  九、研究的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到了关键时期,新型工业现代化道路的建设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满足个人生存需要也要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召开,形成了《国务院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还要更加注重学生以道德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使学生树立起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造福人群的观念。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21 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有宽厚的人文底蕴,广博的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包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与合作精神;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超常的创新思想与综合创新能力。”
  2012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2〕35号)第五条“学校管理”强调: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提高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质量监控体系完备,文化特色鲜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及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成和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的推进,各校将继续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行动研究,课题组将抓住机遇,继续做好以下的研究:
  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总结了一些文化立校、文化强校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今后努力的方向。主要是学校文化还缺少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计划,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学校文化作用于学生的效应还不明显,等等。为此,学校将在“文化强校”方面继续追求三个境界:
首先是要求学校领导有一个教育境界。这个境界是什么呢?即:传承文化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是让个体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为了传承文化。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以文化为纽带连在一起的群体。为此,学校领导要具有一个教育境界,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一个总体的顶层设计,并努力地去执行和实施。。
  其次是要求学校教师有一个课程境界。在职业院校要培养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必须改造和丰富学校的课程,要特别注重开发人文课程、校园活动课程及地方文化与社会资源等多形态课程,要通过开发地方名人文化,形成校本课程的文化特色,从而培养学生的地方和民族的文化情怀,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第三是要求学校学生有一个宽广境界。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对文化的传承,必须有更宽广的视角。我校的校训,为增长智慧增强技能走进来,为报效祖国服务人类走出去,这既能体现文化的宽广视角,又能反映育人的宽广境界。文化,既有显性的,如语言、文字、知识、技术和技能等,也有隐性的,如价值观、信仰和思维方式等;既有本土的,也有非本土的。尽管世界日益一体化,但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形成文化一体化,而应该做到各种文化并存,交融发展,实现“和而不同”。为此,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帮助学生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对社会发展背景及不同阶段的认识,这对形成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是极为重要的,这将有助于学生实现“为报效祖国服务人类走出去”的人生目标。
  校园文化应该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学生现在不能离开她,未来也不能离开她。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10
2.相天.对人生的哲学思考[M].海潮出版社 2009.6
3.温景文.现代高职教育观念与文化建设探论[M] 沈阳出版社,2005.1
4.李友清,何兴楚.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
5.李文瑞.刘国钧文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
6.高进勇.从乡童到富豪[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8
7.陈光明.红色资本家刘国钧[M].解放军出版社1987.1
8.王佳利.等 论高职校园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93-94
9.曲洪山. 浅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04,(3):29-30
10.赖赛珍.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 2005,(10): 48-50
11.张立旭.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 (5): 49-50
12.张科海.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4 (2): 89-92
13.吴国民.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 (4): 15-18
14.卢惠余.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 (11): 104-105
15.杨文钦. 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3): 49-50
16.陈正祥.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7): 62-63
17. 李世清. 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打造高职院特色文化[J] .高等教育研究,2009-11-30
18. 龚连英. 利用历史名人文化增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底蕴_以九江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1-11-30
19. 杨克亮.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2013-5-8
20. 张扬群. 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建设中职特色校园文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7-15
21. 庄西真. 如何做职业教育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12-1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