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的风采 >> >> 正文
看,那樟村里的旧祠堂——记一次说走就走的文学社活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团委 文学社 江靓 | 日期:2014年12月5日 | 浏览14163 次]
  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书写着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樟村陆氏宗祠位于常州丁堰镇常丰村委,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原有二进建筑,第二进后被毁,仅剩祠基。自去年的陆氏宗祠被公布为常州第四批文保单位后,全体族人决心修复被毁的第二进祠屋。在常州文管会等单位支持下,陆氏族人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宗祠进行了整修,恢复了原貌。
  本应是文学社在第三阅览室活动的时间,一位成员突然提议:
  ——老师我们去祠堂参观吧!
  ——好,走!
  没想到陆岩老师竟毫不犹豫地应下了。好,说走就走。
  窗外冬雨狂躁地拍打,毫不留情地赶走了中午的暖阳。
  从东城路直行,转弯不久便看到了一个醒目红色标志牌:樟村陆氏祠堂。坐在车后的一位社员突然惊叹:呀!老师!百度地图上还能搜到这呢!
  车里的同学都笑了,她说的天真,大家笑的烂漫,大家都有这个年纪特有的活泼。并不长的路途,与陆岩老师的聊天氛围一直很活跃。
  正值陆氏祠堂十周年的日子,陆氏家族今年特意将这座旧祠堂从里到外翻新了一遍。刚刚刷过油漆的陆氏宗祠,被这座老村落的旧房子包围着,静静沉默着。它没有语言,没有行动,只是静静地在这风雨里坐落着,被天地接纳,被万物祭奠。它,便是那樟村里的主角。
  还在享受这风雨中的思绪飘扬,陆老师已经掏出钥匙,缓缓将大门打开。一座高大的门楼和一个阔绰的院落。
  修复后的樟村陆氏宗祠,保存了较多的古旧物件。门楼上“陆氏宗祠”四块阳文砖雕,乃是前清旧物,几近完好;其余门磴、阶沿、石础、梁柱亦大多是旧祠原物;长窗短槅虽是后来配齐,但也是古色古香,与祠屋格调相协。
  陆老师一边行走,一边向我们介绍宗祠的历史与墙上的字画,就连建筑上的梁、枋、柱等也不放过,似乎随手拈来就可以讲出一段故事。
  “看,这副对联是我拟的。刻的人还漏了几个字呢。”
  “这上面的几个字是我父亲题的,他现在常在家练书法,家里的墙壁上贴的满满的都是他的作品。”
  “来这里,有很多好看的东西给你们看呢!”
  在一个座谈室里,陆老师欢喜地像个孩子,拿出被珍藏在竹柜里的报纸,大家定睛看,原来是樟村陆氏宗祠理事会编印的《樟村陆氏》,第一张的标题便是“风华绝代,百年归来——记写在陆氏宗谱上的陆小曼。”同学们一时来了兴趣,便索性向陆老师索要了来细细研读。不料他却笑:“你们要是想要,我家里一大叠呢,装订好了给你们看!”
  雨下的很大,没有撑伞,便在雨中慌忙地奔跑,心潮却被这周围的文化气息温暖。并不大的宗祠,让大家看到了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祠堂牌位,看到了被重建的古井,看到了被裱起来保护的砖雕……
  临走时,大家发现了一旁的厨房,古式橱柜还保留着,锅碗怕落了灰尘被一层布盖着,陆老师说,今年陆氏家族要好好聚一聚,到时就在这个小厨房里做饭。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