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风采 >> >> 正文
王健: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宁缺毋滥”
[来源:本站 | 作者(文/图):经济管理系 王健 | 日期:2014年11月12日 | 浏览12483 次]

  11月1-3日,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南京举行,与来自全国公共管理与服务组43位选手角逐切磋,我的参赛作品《员工招聘的组织与实施》获一等奖,并在闭幕式作为优秀作品展示。一路走来,脚步并不轻松。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国家级比赛,心理压力很大。整个过程,我倾注了心血与汗水。同时要感谢省教育厅给了我这次机会;感谢谢传兵主任和省厅专家为我层层把关,反复修改;感谢学校领导给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国际贸易教研室给我的陪伴和鼓励;特别要感谢团队核心成员陶卫东主任,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指导。
  下面结合这次比赛,谈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教学模式上的创新——“翻转课堂”
  本次大赛中,“翻转课堂”一词是专家和参赛选手们的热门话题。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目前,在我国深圳、南京等地已有实施。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将学习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来完成知识传授。在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教师帮助和同伴协作下完成知识内化,通过改变传统教学顺序形成翻转课堂。在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共同组成这种模式的关键部分。同时也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
  来自连云港医药卫生学校的王晓慧老师设计的《艾滋病的致病机制及传播》正是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专家一致好评,并获得中职医药卫生组一等奖第一名。这种教学模式同样在南京玄武中专朱珠老师设计的《让美回到人间——文艺复兴绘画》中得以体现,该作品获中职公共艺术组一等奖第一名。
  翻转课堂仅仅改变了教学顺序,却产生了不一样的学习效果。不用全班都按照一个节奏来上课,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负责人和执行者。相对于传统课堂,学生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学习平台中的数字化资源可永久保存,需要时可供查阅和修正,特别是在进行查漏补缺的课堂中使用,效果更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课堂带来的变化
  1.教师传授知识的变革及师生角色的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知识传授途径的多样化,带来了高效的学习效果,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次大赛中,南京玄武中专候丹丹老师设计的《意大利民间音乐》就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老师通过播放自己演唱的意大利民间音乐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化身当地导游,串起课堂的四个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各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2.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学习方式多样化
  我曾经以为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应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大赛,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载体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合理选择。淮安艺校的路晓凤老师执教的“雨巷”让学生在FLASH烘托的时代背景下借助诵读软件进行诵读训练,从视觉和听觉上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宁缺毋滥”
  在本次比赛中,老师们都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在运用的同时,有的老师却忽视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本意,而一味强调信息技术的花样与先进性,造成了部分运用的无效性。正如谢传兵主任所说:“信息技术是为我们的教学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宁缺毋滥。”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在观念、过程、方法及师生角色等诸多层面赋予教学以全新内涵。但我认为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信息技术整合。不能单纯为了“信息”而“信息”,忽略了教学本质所在。
  国赛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教师自身如何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如何把我们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融入教学之中,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全新课题。
  然而,信息化不是全部,它不能代替实践教学,但它却是实践教学之前必不可少的储备和演练。通过大赛的磨练,我更多的感悟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思想的火焰,信息化无疑是点燃火焰的那根火柴!

 



版权所有: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常州经济开发区富民路296号 邮箱:lgjoff@163.com 邮编:213025 电话:0519-68785200 苏ICP备10006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