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自习课,班主任吴老师神秘的打开了电脑,我们都一头雾水,直到大屏幕传来“轻轻敲醒沉睡的心,慢慢张开你的眼睛……”轻柔的歌声,歌声使人心旷神怡,不知情归何处。
“感动中国”看似是一种非常困难之事,需整个中国为你感动而泣,好似自己需是极具伟大方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生命为一大事来,而这样一件大事每个人有不同的诠释。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他那种执着的精神我们又有几个同学会拥有呢,看到这里,我们好几个同学都面露惭愧之色。
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这位孤寡老人--刘盛兰。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我想,颁奖词是这位老人17年的诠释: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村长--段爱平。她放弃了安享晚年,而是想着为自己穷困的小乡村付出心血和汗水。她曾经3次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得知自己淋巴癌晚期时,没有害怕,没有恐惧,而是想着村里的那些孤寡老人。
还有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张建;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坚持每天出诊的百岁仁医--胡佩兰等等。
看着这些人物事迹,不由心生感动,还有一丝敬佩。相信命运虽然曲折,但是我们不仅要战胜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意义。虽然如今是初秋,微风中已有淡淡凉意,因为中国人的爱心,每个人心里都是暖洋洋的。《感动中国》感染了1432,也震撼了所有的同学,相信1432班的小伙伴们看完这期节目有所感悟,在“感动中国”人物精神的支持下,做一个活跃而负责的国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