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前,刘国钧文化中心主任王亮伟在拜访刘国钧故里靖江文化名人薄松涛先生时,借到一本由松涛先生本人于2000年在香港完成编撰的《刘国钧自叙》。这本书在大陆没有发行,存量很少,作为研究刘国钧的史料显得十分珍贵,正如刘璧如女士在《刘国钧自叙》序言所言:“父亲生前关于纺织方面的不少著作和文章,从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皆曾流脍人口,而其较有系统的自传资料,即一九五九年父亲在青岛和庐山修养期间口述,由秘书巢福偕记录的原始材料,则为首次发现。兹经薄松涛先生,花了一年多光阴,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和集纳,辑成《刘国钧自叙》一卷问世,殊感欣慰。”
为了将这本珍贵的资料留存并能够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文化中心决定将全书内容进行数字化录入,7月初,有关方面提出录入工作要于7月中旬全面完成,任务十分迫切。怎么办?这项重要工作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而此时,我校同学已全部放假。
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信息工程系的师生,电话试探一问,“没问题,我们马上动员录入速度快、责任心强的同学,明天保证全部集合到位。”是新宇主任回答十分干脆,文化中心同事们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7月4日,一场暴雨中,信息工程系10名学生按时到达临时集合地点——红星剧院门厅,找到一个僻静的角落,老师一一布置任务,从老师焦急而严肃的神态中,同学们感到了任务的挑战性、紧迫性、重要性。
挑战大——这本自叙全部是由繁体字写成,老师们读起来尚且很吃力,对同学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为了准确完成文字录入,大家有时需要边查字典边录入。
时间紧——7月4日至7月12日,一周时间里要求完成录入、校对、合编全部工作,而此时有些同学已安排了暑假实习和临时工,需要加班工作。
任务重——全书21万多字,平均每人2万多字录入量,要保证正确率是相当不容易的。
10名同学非常愉快的接受了这份特殊的“作业”,大家表示一定尽最大努力保质保量完成。
同学们说,这次机会既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也是对以往汉子录入学习功底的一次检阅,还是一次繁体汉字的学习过程。看同学们这样的信心十足,这样的热情高涨,老师感到十分欣喜:不愧是刘国钧的学生,果然个个“高大上”!
7月12日,约定时间还没有到,老师的QQ邮箱提示音便不断响起,一篇篇文字飘然而至,仿佛还带着同学们的辛勤汗水,更带着同学们成功的喜悦……
这些文字将在“国钧研究”、“国钧网站”上相继推出,将在推动研究刘国钧、学习刘国钧精神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们的名字是:沈正玮、宋清洋、吴婷、吴昊(班主任殷存举)、秦丽娜、王子豪、黄欣(班主任周文斌)、李雪、庄玲(班主任徐丽萍)夏莉(班主任吴婷),让我们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