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中国台湾省著名作家。
林清玄童年时期生活比较贫困,但依然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家中共有18个兄弟姐妹,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活着本身就很不容易了,他的父母在当年把所有的孩子均供上了大学。父亲还亲手为兄弟姐妹建了18个房子,希望他们回来的时候可以有地方住。我想正是因为经历过困苦,才会倍感珍惜现在的生活。林清玄在《越过沧桑》一书中对周锦的评价中这样写道:“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他不改其乐。”的这种隐于市井的书生生活大抵是很羡慕的吧。
说说林清玄的另外一面,关于梦想。林清玄小时候父亲曾经对他说过类似:“你这辈子都不可能去埃及。”家长的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林清玄并不认为父亲这样的想法是对的。诚然,此后的事件也告诉人们事实并非如此。林清玄人生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旅行就是在埃及。他在一次演讲中是这样回答的:“我的人生不能被谁保证,即使是我的父亲也不行。”多么豪迈的一句,放在今日我不敢和我的父亲这样说,即使我有这样的想法。钦佩他的勇气和果敢。
一个人值得别人用钦佩而不是佩服二字,必有其过人之处。林清玄小学三年级想成为作家;17岁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中国台湾省所有的文学大奖……林清玄在回答某一学生提问关于做诗人和现实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时是这样说的;“诗人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前提是先养活自己,古代诗人李白等都是做官的,又如现代诗人余光中等都是在大学教书的教授。”可以把梦想放在心上,但养活自己也是必须的,这与梦想并不矛盾。余光中《乡愁》选录在大陆教科书,他是教授,但并不影响创作。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用现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且行且珍惜”。只言片语,并不能完全剖析林清玄的世界,我仅仅是从这些方面受到启发写了出来。
他的身上或者说他的作品必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将来还是现在,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在床头放两三本书总是没错的。有时候看透了或厌倦了喧嚣浮华的世界,看看书中的宁静世界,泡上一杯茶,汲取其中的精髓,也不失为生活的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