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绵不尽的溪水,溪边古老的白色小塔。一碧如洗的天空,在潺潺的溪水声中伴随着几声犬吠。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在这片土地上,谱成了这孤独又清澄的牧歌。它缓缓吹奏在那个叫茶峒的小山城里,一丝一丝,绵延着渗透在温柔的河流里,清凉的山风里,融入了翠竹、白塔,和那静谧古朴的摆渡声一起,诉说一个古朴的故事,如牧歌一般的故事……
初读沈从文的《边城》是在十五岁的年纪,在那个只识得白纸黑字的年月里,只读得出书里淡淡的美景和朴质的风格,再深便不得知晓。我不知是什么让我再度拿起那本薄的不起眼的书,许是封面上淡淡的蓝色,又或许是它简洁的书本上散发出的古朴气味。时隔三年,当我重读《边城》,看到的不再只是一排排文字,我想象到的,甚至听到的,远远比眼中所看的,要多得多。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简单的笔触,勾勒出女孩翠翠朴素又机灵的外表。沈从文描绘翠翠“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语气间充满喜爱,他笔下的翠翠,天真活泼,温柔驯良。他总是喜欢用自然界的小动物,来比喻他书中的人物。
“管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摆渡人的一生,便这样在作者沈从文的娓娓道来中,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把爷爷描绘的那样孤独,也那样幸福。因为爷爷的快乐只与翠翠相关,他为翠翠的幸福活着。他有他的翠翠,有陪伴了他一辈子的渡船,于是爷爷心中的幸福混着其他的情愫,便就这样融入了这曲牧歌中,酝酿得愈发的动听。
翠翠在那青山绿水渡船白塔的中,浑然自在的长成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原本一切的平静,在那个十五岁的端午节,开始荡漾起层层涟漪。在那个还未经世事的年纪,翠翠第一次邂逅了傩送,傩送的哥哥天保对翠翠一见钟情。于是爱情的纠葛开始在三个不懂爱情的人心中萌芽。苦涩的初恋,是蜜糖,也是枷锁,锁住了三个人无法摆脱的命运。天保为了成全傩送和翠翠,独自闯滩,不幸遇难。而傩送因为心中愧疚,抛下了翠翠,远走他乡。风雨交加的夜晚,爷爷忧心去世,从此白塔边只剩下孤独的翠翠守着那只老渡船,痴痴的盼望着她的傩送归来。
沈从文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回肠荡气。它朴讷、平淡、抒情。在从容中讲述对乡土的痴情以及生命的热爱。只是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娓娓道来。但是他总能写入人心,总能把他要表现的情愫,挥发到极致,那种充盈饱满的情感,在某一个情节里一触即发,喷涌而出,渲染出整部小说的动人心肠。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为我们展现的,不只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它讲述了一场人性的美丽,一种自然、浑然天成的而又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翠翠的命运揭示出人们在命运面前无奈和忧伤,这种对生命的悲悯之情,让这部小说获得了一种深邃的魅力。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如牧歌般的小城,如牧歌般的人物,讲述一段如牧歌般的故事。书中的结尾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淡淡的忧愁。这种期待中透着不完美的结局,或许正是需要我们去思索的地方。我们在期待翠翠美满结局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