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我们1121班部分同学去了距离学校不远的东升村,我们一行七个人,去拜访了那里80多岁的薛婆婆。由朱赟同学带路我们到了薛婆婆所在的两层小房子,一进去小小的房子里空空荡荡,不多的家具都放得很整齐,我们七个人一进去才使得屋子里有了些温暖。婆婆看我们来了,显得很开心,笑呵呵的接待我们。我们用班费带给婆婆一些水果与牛奶,她十分客气,还说:“我们来看她,她就已经很开心了。”看着有些斑斑劣迹的墙壁上有一张毛主席画报和“光荣人家”的红色奖状,正对着我们的是一张二十几岁年轻端正的军人的黑白照片。在随后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了那是他的三儿子,是一个军人,从他淡淡回忆的口吻中我们知道他曾经一定是她的骄傲,但却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因为疾病而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人世间。也许时间让一切悲痛慢慢逝去,但从薛婆婆萧索的表情中还是能看得出他对儿子的思念。很早就没了老伴,本和三个儿子相依为命,大儿子却在早年跑了,只有二儿子在她身边陪着,她一直在与我们的交流中强调他现在十分的安逸与幸福,一个月可以拿一千多元的补贴,生活十分舒适,吃的菜都是田里种的菜。我们帮他灌水,帮他打扫卫生,她都很客气,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申着,“你们能来看我,我就很开心了,你们坐你们坐,我这个房子啊没什么好打扫的。”
还记得在后来的交谈中,她说:“到她这个年纪,什么都看开了,能活几年是几年,只要现在开心就好。如果真的要催我走了,我也无所谓。”她的语音语调都是漫不经心的,却不怎的带给我们一种淡淡的忧愁,并且她也提到“现在的我也不出村子了,也不与自己的亲戚们联系了,就只呆在村子里。”我总觉得虽然有邻居和朋友们来看望她,但她的周围还是弥漫着一股寂凉,也许在四下无人的时候她也是寂寞的,她也想和人说说话,聊聊天。最后我们要走时,薛婆婆一直送我们,口中说着:“你们都有事情,不要经常来看望我,要是有空再来。”仅仅两个小时的互动,我们居然都有些依依不舍的感觉。看着薛婆婆一路送我们的身影,我们都在心里默默祝愿:她的生活可以越来越好,如果有空我们一定会再去看望她。
这次的团活动意义非常,不仅让我们去看望了薛婆婆,更让我们了解到身边还有许多像薛婆婆这样的孤寡老人,需要我们的关心与帮助,班主任潘丽娜老师常和我们说“让我们的团活动精彩起来不要只局限于校园,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从生活中学到更多,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做一名更为称职的职校学生。”
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关爱社会,走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